蒍
笔顺 反馈

复制

wěi ㄨㄟˇ

艹部 共12画 上下结构 U+848D
汉语字典

艹部

12画

9画

上下结构

wei

wěi

AYTO

TIKF

EUYU

44327

848D

[122435554444] 横、竖、竖、点、撇、横折、横折、横折钩、点、点、点、点

蒍字概述

折叠展开

〔蒍〕字拼音是wěi 部首是艹, 总笔画是12画。

〔蒍〕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木。

〔蒍〕字仓颉码是TIKF 五笔是AYTO 四角号码是44327 郑码是EUYU

〔蒍〕字的UNICODE是848D。 十进制为33933,UTF-32:0000848d,UTF-8:E8 92 8D。

〔蒍〕字的异体字是

蒍的意思

折叠展开

wěiㄨㄟˇ

基本解释

同“”。

详细解释

1.一种草。

《说文解字•艸部》:“𫇭,艸也。”

2.地名。春秋时楚国的邑城。

3.姓。如春秋时楚有𫇭贾。

wěiㄨㄟˇ

详细解释

1.〈书〉芡实的茎。

2.姓。

wěiㄨㄟˇ

蒍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24頁,第24

同文書局本: 第1056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1025頁,第43

唐韻》:韋委切,音蘤。
正韻》:於鬼切,音洧──草也。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七年》:子玉復治兵于蔿。

又,姓。
潛夫論》:楚蔿氏皆芊姓也。
說文》:晉大夫蔿伯。

又,于蔿,歌名,唐魯山令元德秀所作。

又,《類篇》:呼瓜切,音花。
博雅》:蔿譌譁也。

又,《集韻》:驅爲切,音虧。揚子《方言》:楚鄭謂獪曰蔿。

又,吾禾切,音吪──草名。

注解

〔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蔿〕字拼音是wě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爲

〔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ěi] ⑴ 芡(一种草本植物)的茎。⑵ 姓。

蒍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玉文惠整理。蒍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蒍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于鬼切頁碼23頁,第11

異體

蔿艸也。从艸爲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于委反頁碼86頁,第6行,第1

蔿艸也。從艸爲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于鬼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139頁,第1許惟賢60頁,第4

蔿艸也。

段注晉有士蔿。楚有蔿姓。

从艸。爲聲。

段注于委切。古音在十七部。大徐引《唐韵》于鬼切。鬼字恐誤。《左傳》蔿薳錯出。薳卽蔿字。

蒍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3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70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71頁
4說文校箋第30頁,第17字
5說文考正第25頁,第25字
6說文今釋第91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17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2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40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7頁,第24字
11標注說文第29頁,第14字
12說文注箋第259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663頁【補遺】第16229頁
14通訓定聲第198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77頁【崇文】第305頁
16說文句讀第89頁
17章授筆記第40頁,第4字
18古字詁林第一冊,第456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76頁,第10字

蒍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蒍(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蒍(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蒍(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蒍(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蒍(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